第三章
個案研究
- 藉著疥癬的發現,慢性疾病的大根源,以及對於疥癬找到更專門的順勢療法藥物,醫學藝術又更接近治療大多數疾病的根本。即便是如此,順勢療法醫師的責任跟以前是一樣的,是要小心的來解讀這些可觀察到的現象及每個疾病的特異處。如果沒有對每一個疾病做個別的治療,就如同對疥癬或是其他的疾病沒有真正的治療一樣。
在這個研究中,對於急性疾病,快速竄起的疾病,及慢性疾病必須有所分別。在急性疾病中,主要的症狀很快變得明顯及可辨識的,也不需要太多時間來了解疾病全貌。既然大多數的急性疾病是自顯型的,因此不需要再多問些什麼。逐漸的進階後,若是數年之久的慢性疾病就需要花多些勞力來發掘了。
選擇案例的準則
- 這種個別疾病案例的檢驗,我只在這裡給一些建議(從這裡疾病觀察者應該只使用對於每個個案適用的),對於醫師沒有任何要求,只希望能免於偏見、從健康的角度來看、觀察時的重心及紀錄疾病狀況的忠誠度。
- 病人抱怨他的疾病過程,病人的親戚告訴醫師他的抱怨、他的行為及他們從病人那裡所看到的。醫師也用眼睛看、耳朵聽、及用其他的感官來發現病人身體上的異常及改變,醫師會將病人及親戚所說的一切照實寫下。醫師要保持沉默,不打擾他們讓他們說一切想說的話,除非他們差了話題。醫師只能勸誡他們慢慢說,讓他能記下一切必須要記下的,讓他可以跟的上描述者。
- 醫師用病人或是親戚所提到的症狀或是狀況作為一個開始,每個症狀也是分開來討論的,一個接著一個。醫師可以在原本不是很確定的但是後來又變清楚的旁邊加註。
- 當病人已經講完他所要說的,醫生就要用以下的方式對每一個症狀做更進一步的觀察,在他讀所被告知的每一個症狀後,他就要來問一些問題,比如說:
- 在什麼時間這些症狀出現呢?
- 這些症狀是在用藥前出現的、正在吃藥時、或是沒有吃藥一段時間才出現的呢?
- 在此時,出現什麼樣的疼痛或是怎樣的感覺(清楚的描述)?
- 在什麼地方出現這樣的症狀?
- 疼痛是接踵而來、在不同時間開始的?或是接續而來的呢?
- 疼痛持續了多久呢?
- 疼痛是在什麼時後最糟糕?白天或晚上以及哪個姿勢?又在哪個姿勢,疼痛會完全停止?
- 用清楚簡單的話語描述這樣的症狀降臨及整個狀況包含了什麼?
- 這樣的方式,醫生可以對每一句子做更進一步的分析,也不用再問病人問題、幫病人回答問題、或是問一些只需要回答是或否的問題。要不然,病人可能會被誤導到去確認一些不真實、半屬實、或是否認原本存在的事實,可能是出於被說服或是想要取悅他人,如此會造成對疾病錯誤的看見及無法對症下藥。
- 假如在病人自我陳述中沒有包含身體的功能,或是病人自己的情緒狀況,醫生就要請病人回想這些方面及精神、情緒方面。醫生應該用一般的表達方式來做,讓回答者針對每一點來回答。
- 只有在病人已經自由的回答所問的問題,對疾病提供了一個清楚的面貌後,假如醫師感覺還沒有完全知道疾病全貌,他可以再問更細節的問題。
不論是從病人或是其他人所獲的的訊息,病人根據自己感官所提供的應該最被採信(除非是捏造的疾病)。
- 當醫師寫下病人所有的陳述後,他便開始紀錄他所觀察到的,並詢問這些他所看到的在健康狀態下是否相同。
- 當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時的狀況,並無法看到疾病的全貌;相反的,在用藥前的疾病病徵或是停止用藥後的幾天,才能對疾病的原始型態有較真實及基本的認知,所以醫師應該特別將這些紀錄下來。
當病人有個宿疾,且在看醫師前就已經持續在吃藥,這時醫師可以讓病人停藥數天或是開安慰劑(沒有藥性的藥)給病人,數天之後再詳細觀察疾病的徵兆,以便更清楚的了解這個舊疾病單純、屬於自己的病徵,也可以將這個疾病的全貌無誤的描繪出來。
- 但是,假如這個疾病並非很快就完成一個病程,而且又無法拖延不做治療的話,也就是說醫師無法確定在用藥前此疾病的病徵,如此就需要用藥物來改變此一疾病,這樣醫師至少可以觀察到這個疾病目前的病徵(疾病的病徵與藥物所帶來的病徵同在一起)。因為所使用不當的方式,當藥物的病兆與疾病的病兆加在一起時,通常比原來的疾病更長、也更危險,這也是為什麼急需一種適當的醫療方式。這樣醫師就可以用較合適的順勢療法來戰勝疾病,病人也不會因為服用具有傷害力的藥物而死亡。
- 假如這個疾病是由一種很不一樣的事件所引起的─可能是最近的或是一個宿疾,一段時間前的,病人(或是他的親人,在私下詢問時)會很快的在仔細詢問後講出來。
- 當詢問有關慢性疾病時,要小心的思考、仔細的觀察病人所有特別的事(平日的工作、生活作息、飲食、在家的情形等),在這些當中找出什麼是會引起疾病,並且如果將某些因子挪開,是否就會全癒等。
- 在慢性病的情形中,在詢問上面所提到的事情時就必須非常小心及詳細,連最小的細節也不可疏忽,這是因為:
1. 在慢性疾病中,這些細節與急性疾病的病徵相比之下,是罕見的也不相同,如果想要達到治癒的地步,就不能輕看這些病徵。
2. 慢性疾病的病人因為太習慣自己所受的折磨,因此他們就不大注意伴隨疾病而來很小的、但是卻可能是可以可以找出治療方法的小徵兆。慢性病人將這些徵兆視為一般情況,或許幾乎將之誤為健康的一部分,因為經過15或20年慢性疾病的折磨,他們已經忘記健康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對他們而言很難想像這些與健康狀態下不一樣的差異,不論是小或大,都可能與他們的主要疾病有關。
- 每個病人在其感受上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太過強調他們的抱怨,用誇張的敘述來陳述他們的疾病,希望能讓醫師來
- 另外一種病人無法交代真正病情、用模糊的語言描述病情、或是說這一切都不重要等(他們會如此做可能是因為部分疲憊、部分是因錯誤的謙卑、也有部分是過於文質彬彬或腆靦。)
- 當在聽病人描述疾病及感覺時,必須要完全的相信病人自己,特別是他在對疾病的描述(這些不能因為親人或是其他同來的人所說的話而被改變)。但是即便如此,對於疾病全貌的詢問及病徵細節(對於所有的疾病而言,但是要特別針對宿疾)要特別的謹慎、小心翼翼的用人類的智慧、詳細的詢問、及最大的耐心來面對。
- 整體而言,對於急性疾病或是最近才出現的疾病,醫師的問診會簡單些因為所有的異常及與健康時不一樣徵兆的記憶對病人自己還有他的親人都是記憶清晰的。雖然,當然了,醫師還是需要知道所有關於疾病的事,但是所要花的力量及時間較少,因為病人會自己告訴他絕大部分的事。
99. 在查看感染疾病或偶發疾病的徵兆時,不論在之前是否有同樣名稱的疾病出現或是有類似的病情出現都沒有差異,因為疾病的新舊程度或是其獨特性對於在做診斷及治療是沒有影響的,醫師也必須假設所有每個疾病都是新的及未知的。假如這個醫師想要做一位真的醫學藝術者,他必須要從最基本的來觀察這個疾病他不能用自己的觀點去臆測事情,也不能去假設(沒有小心的檢測疾病所有症狀)他了解這個他所要治療的疾病。對於流行病更是如此,因為流行病常被認為是原本已知病的一種,但是經過仔細查驗,會與先前的流行病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先前的流行病為錯誤的命名)。很多流行病的例子是如此,除了那些從不變的感染原來的疾病,像是天花、麻疹等。
100. 也很有可能醫師在第一次碰到這樣流行病的時候並沒有得到整個病情的全貌,因為每一次在嘗試收集新的疾病訊息時就讓整個症狀更複雜卻也更曝光。在同時,醫師會因為更詳細的觀察來更接近病情的真正情況,即便在前一兩個病人時,醫師會對疾病的病貌更了解,也就能找出一種更合適的順勢療法來治療它。
101. 在紀錄數個同樣疾病的病徵後,這個疾病的全貌就會變的越來越完全、有其特色、以及包含這個疾病自己的獨特性。在一方面,一般的病徵(就如沒有胃口、嗜睡)可以下初步的斷定;但另外一方面,比較有其獨特性的、較少見的症狀,或許只有少數疾病有的症狀,會形成這個疾病的特色。
為了確定起見,在同一時間被流行性疾病所感染的都是屬於同一疾病,也是來自於同一個病源。但是,整個流行性疾病的全貌及症狀(是指對整個疾病的全面認知,可以讓醫師選擇對這個疾病最適合的順勢療法)無法在一個病人的身上看出來,只能從不同個體的幾個病人身上來做完整的收集及獲得。
102. 就像所有的急性流行病一樣,慢性病和其根源一樣,我也必須像面對流行病一般的來詢問有關慢性病的一切,甚至要更仔細些。我必須要如此做是因為一個病人只會呈現部分病徵而已,而即便第二個、第三個病人也為同一個病在掙扎,有只會呈現所有症狀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如此慢性病的病徵全貌需要由許多慢性病病人身上才可以確認。如果沒有完整的訪談及對疾病全貌的認知,就無法找出對這個疾病的順勢療法藥物出來,這些藥物在同時也是對這些慢性病人的真正藥方。
舉一個可被接受的例子
103. 基本上能來決定及分辨疾病種類的病徵全貌─換句話說,就是任何疾病的表徵─已經被翔實的紀錄下來了,就算是完成了最艱難的工作了。在治療中(特別是慢性病),醫學藝術實行者會有疾病的全貌在手上,他可以選出疾病的特色,然後再選擇一個會產生相同的假象疾病,就順勢療法而言的藥物來影響疾病所產生的疾病全貌。在這樣的一個治療中(對病人的追蹤檢查),當醫學藝術實行者問有關藥物的結果時,或是在病人身上的改變時,醫師所要做的就是對照原本疾病病徵的單子,並刪掉已經得到改善的,再看有什麼仍是存在的病徵,將這個新的病徵加入到順勢療法中即可。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