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案例管理
醫療照顧及養生法
245. 我們已經看到在順勢治療中所需要考量的事情,不論是對於疾病本身或是特別的情況,所以我們現在要來探討療法,就是施用的方式,以及所需要觀察的東西。
千分之五十計量的藥
246. 在治療的時候,每一個值得注意的進展及可能是有改善的徵兆通常都會去避免使用重複的藥物,因為所有由藥物所產生的好的效果都促使著病的痊癒,即便在急症中也是同樣的情形。
在另外一方面,就慢性病而言,可以確定的是有些情形的確是因為所選合適的順勢藥物而得到緩慢的、逐步的進展(就藥物而言,有可能需要用到40, 50, 60,或是100天病才會痊癒),但是這種情形是很少的。而且,不論是對醫師或是病人而言,很重要的是要縮短這個痊癒的時間;如果有可能,縮短為一半的時間,或是三分之一的時間,甚至更短,讓快速的治療效果能夠達到。最近一些重複的經驗讓我知道在以下的條件下,有可能達到快速的治療:
1. 盡可能謹慎的選擇最合適的順勢藥物。
2. 使用高潛力的計量(千分之五十),溶解於水中。
3. 用適當的量給病人服用。
4. 將此藥的溶液在最合適(對於治療有最好加速的效果)的時間間隔給病人服用。
5. 在每次給病人服用此藥的溶劑之前,改變藥的量。這是非常重要的,每次藥的劑量都要與前次及下一次的有所不同。如此生命的生命力才可以轉變到與疾病的相類似,也不會感受到像重複藥劑量所帶來的反作用效果。
247. 要重複一個劑量相同、且不改變重複多次的試驗是不可行的(特別是在很短的間隔)。生命力並不接受如此完全相同、沒有改變的藥物劑量,也就是說,沒有產生其他藥物的症兆(比如說,與疾病徵兆不一樣的徵兆)。之前的藥物已經達到改變生命力的步調,因此如果第二個相同劑量、同樣效力的藥物就對生命力本身沒有什麼作用。病人在這樣沒有調整的藥物劑量下只會以另外一種方式生病─基本上比他原來的病還要更嚴重些─因為現在藥物還在作用的徵兆是與原本疾病沒有順勢關係的徵兆。這個結果是病人的情況會更加不好,而不是讓病人的疾病被治療。
但是假如每一次的藥物劑量都有所改變,調整到稍微高些的藥物劑量(§269-§270),生病的生命力會因著藥物而自己調整,且沒有不好的影響出來,如此成為順勢的轉變。疾病對生命力所造成的影響就逐漸降低,也就會趨於復原的階段。
248. 1. 在使用每個藥物溶液前,重新將罐內的藥水分成8, 10,或12份,然後給病人1匙或是逐漸增多到幾茶匙。
2. 在拖較久的疾病中,每天或是每兩天給藥。在急性疾病中,每六、四、三、或是二小時給藥;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每小時給藥或是更頻繁些。在慢性疾病裡,每個所選正確的順勢藥物,即便它的作用是長效性的,也可以每天重複使用達數月之久,只是劑量要有所增加。
3. 當藥水劑量用完後,在7-8天或是4-15天後,假如醫師覺得仍舊要使用同樣的藥物,就必須在下一個藥水裡加一顆或是(很少發生)幾顆較高劑量同樣的藥物。假如病人有感受到改善,且沒有發現有以前所沒有的疾病出現的話,就應該如此繼續的用藥。
4. 假如病人經歷到他以前所沒有出現的疾病時,而且這個疾病有出現其他的症狀,這時應該使用另外一個更為適用的順勢藥物,來取代原先的藥物。新的藥物也同樣要用重複增加劑量的方式來使用。同樣的,藥水的劑量要有所改變,用來改變及增高藥物的效果。
5. 假如在治療慢性疾病的後期有所謂順勢治療惡化的情形產生(§161),也就是在每天重複使用最合適的順勢藥物後(比如說,殘留的疾病症狀惡化),如此就是一種表示,藥物所產生的疾病與原本的疾病太過於相似,以至於現在藥物的疾病幾乎要顯露出來。因此,劑量需要更為減少而且間隔需要更長,或是需要完全的停止用藥幾天來觀察是否需要再用藥才能復原。假如觀察後發現不需要在用藥,這些出現的症狀(從順勢藥物產生出來的)很快就會自己不見,也會重見健康。
假如有藥物是每天噴的(嗅覺),或是每兩、三、四天使用,這藥水也要在使用前劇烈的搖均勻。其準備方式如下:
1. 一顆藥物融入稀釋的酒精裡。
2. 藥物在使用前均勻的搖八到十次。
當一個藥物沒有功效時該怎麼辦
249. 為一個疾病所開的藥物在它的作用中如果產生新的或是更麻煩的非原本疾病的症狀時,如此的藥物並沒有帶來疾病的改善,也就不算是順勢藥物。
1. 假如惡化非常明顯,盡快的給他解毒劑或許可以有所幫助,然後再給他根據疾病病徵更為相似的順勢藥物。
2. 假如這個麻煩的病徵並非真的是太嚴重,那麼就可以立刻給更為合適的順勢藥物,用來取代原先不適用的藥物。
250. 在緊急的情形下,六、八、或是十二小時的時候,仔細精的醫學藝術施行者可能已經在觀察疾病的改變情形中發現他選錯了藥物,病人的情形有每個小時稍加惡化(即便是非常輕微的)及新的症狀出現。在這樣的情形裡,不僅是許可的,而且是醫師的職責選擇一個對目前病人情況(對於舊的病症及新的症狀)最為合適的順勢藥物,將自己的錯誤彌補過來(§167)。
251. 有些藥物是需要有交互的作用才能來改變人身體的狀況,舉例來說ignaita,可能和bryonia及rhus toxicodendron及一部分的belladonna有交互作用。這些藥物的初始症狀反應的一部分其實是互相牴觸的,所以當一個醫學藝術實行者在開了一種藥之後發現沒有改善時(根據嚴格的順勢篩選法),他應該開同劑量的另一種藥給病人,很快的他的藥物就能發揮功效,醫療目的也就達到(在急性病症裡,應在幾小時後就可以看到效果)。
252. 但是假如(先不談有交互作用藥物的情形)醫師發現在慢性病中,即便選擇了最合適的順勢藥物以及給予最適當的劑量(最小量),還是沒有改善,這就是一個相當清楚的徵兆,造成疾病的原因仍舊存在。有一些因素可以從病人的飲食習慣上或是居住環境而發現,而這些必須先去除才可能有真正的治療。
如何決定狀況是變好或是變差
253. 在所有的疾病裡,特別是急性疾病,病人的情感及整個行為狀態是最可以表現最微小(對人而言還不明顯時)的有改善或是惡化的情形。當剛開始有極微的改善時,病人會表現出較舒服的感覺、更加沉穩、自由、及更多勇氣─就像回復到自然一般。當開始惡化之時,病人會有相反的表現,會更自覺、在情感上、靈命上、整個表現態度上更無助─也就是會更自憐。假如一個人有很仔細的觀察就可以輕易的看到這樣的現象,但是用言語有時不是很容易描述的出來。
254. 不論是疾病有新出現、不同的症兆需要再被治療,或是原本的疾病症兆有所消減,這些都會讓細心觀察的醫師對於自己判斷疾病的好與壞不再有任何疑惑。即便有的時候病人自己本身無法提供疾病是否有改善或是惡化,抑或是不願意去承認都無所謂。
255. 對於這樣的病人,醫師會與病人問及有關疾病全貌、症狀的所有問題,以及問及是否有任何新的、不尋常的病徵出現來判斷狀況的改善與惡化。
假如a.病人沒有說有任何新的、不尋常的病徵出現;b.舊的病症也沒有惡化;c.已經有觀察到在精神及情感方面的改善;如此就可以說藥物已經讓病情得以改善,假如目前只是短時間還沒有看到效果,未來也一定會出現。假設藥物是有效的,假如病人的情況改善拖的太久,這就顯示可能是病人方面行為的錯誤,或是有些情況(需要治療的地方)阻攔了病情的改善。
256. 但是假如另一方面,病人提到有新的病情或病徵出現─所選擇順勢藥物不適合的一種象徵─那麼我們就必須將病人的情況視為是變壞了,即便現在看不出來,或是目前的情形讓我們相信病人有在變好之中,但是很快的就會顯示出來。
不應偏好或是避免使用某種藥物
257. 真正的醫學藝術施行者會知道要避免偏好某些可能以前有人提過很好用的藥物,或是所謂很有效的藥物。相反的,他應該要更常使用較少用、更順勢的藥物,因為那樣會更有幫助。
258. 同樣的,醫學藝術施行者在他的行醫中不會(出於不信任感)避免某些藥物,可能是因為他之前錯誤的選擇所以效果不彰(自己的錯誤),或其他的原因而避免這些藥物。他只會避免施用對疾病並非順勢的那一種藥物。他會記住不論在那種疾病情況下,只有與疾病全面特徵最為類似的藥物會吸引他的注意力,他不會讓微小的情感來左右他做這個嚴肅的決定。
對慢性疾病的建議養生法
259. 因為需要的關係,順勢治療過程中對於劑量的詳細記載,很容易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在治療中所有會有藥效的東西都必須從飲食及養生法裡移除,如此即便是小劑量也不會被其他的藥物蓋過、消滅、或是阻撓到。
260. 對於慢性病,更是需要小心看是否有任何阻撓物存在,因為這樣的疾病通常已經被疾病或是其他病的作用所惡化。通常這些阻撓物是病人沒有注意到的錯誤養生方式。
261. 當慢性病的病人在使用藥物時,最好的養生法就是移除任何阻攔治療的阻撓物以及加上所必要的(當合適時)如下:
1. 在精神及情感的轉換;
2. 在任何天氣下新鮮空氣裡的運動(每天的散步,輕鬆的勞力);
3. 適當的、有營養的、沒有藥性的食物及飲料等。
262. 另外一方面,在發熱性的疾病中(除了精神錯亂之外),既然這微妙的、正確的、內在感官是那麼樣的維繫著生命力的所有一切決定,醫師只需簡單的告知病人的親戚或是照顧者,不論是病人熱切的需求或是不對的建議及提議,不要讓病人與自然的呼喚間有任何的阻礙。
263. 1. 急症病人對於食物或是飲料的一些渴求大部分是因為這些東西讓他們可以有舒緩的作用。這些東西或許沒有任何藥效,但是他們對於目前的需求是合適的。這樣渴求的小障礙,要有所適度的界限,或許在移除疾病上扮演的角色比順勢療法的藥物還要大些,因為病人的渴求被滿足,生命的能力就被釋放出來。
2. 同樣的,在急性疾病裡,房間內的溫度以及被單的冷暖都必須要完全照著病人的要求去做。
3. 所有費腦力的事情都不要讓病人碰。
4. 也不要給病人任何情感上的衝擊。